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0篇
  免费   164篇
  国内免费   368篇
安全科学   177篇
废物处理   21篇
环保管理   119篇
综合类   843篇
基础理论   167篇
污染及防治   119篇
评价与监测   77篇
社会与环境   84篇
灾害及防治   4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58篇
  2020年   45篇
  2019年   56篇
  2018年   55篇
  2017年   49篇
  2016年   78篇
  2015年   66篇
  2014年   70篇
  2013年   118篇
  2012年   112篇
  2011年   98篇
  2010年   77篇
  2009年   87篇
  2008年   63篇
  2007年   69篇
  2006年   71篇
  2005年   51篇
  2004年   41篇
  2003年   41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9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1篇
  197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夏季广州城区细颗粒物PM_(2.5)和PM_(1.0)中水溶性无机离子特征   总被引:24,自引:13,他引:11  
于2008年7月1~31日在广州城区每天采集PM2.5和PM1.0样品.利用离子色谱分析了样品中Na+、NH4+、K+、Mg2+、Ca2+、F-、Cl-、NO3-和SO24-等9种离子组分质量浓度,并同步收集气象因子、大气散射系数、大气能见度以及SO2、NO2、O3气体污染物质量浓度等数据.结果表明,PM2.5和PM1.0中水溶性无机离子总浓度分别为(25.5±10.9)μg·m-3和(22.7±10.5)μg·m-3,分别占PM2.5和PM1.0质量浓度的(47.9±4.3)%和(49.3±4.3)%.SO42-占PM2.5和PM1.0中质量浓度百分比最高,分别为(25.8±4.0)%和(27.5±4.5)%.较高的温度和O3浓度有利于SO24-的生成,较高相对湿度有利于NO3-的生成.PM2.5和PM1.0中亲水性较强的SO42-、NH4+和NO3-对散射系数和能见度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22.
延河流域降雨侵蚀力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降雨侵蚀力(R)反映了降水引起土壤水蚀的潜在能力,其时空分布规律定量研究是进行土壤侵蚀预报的基础.利用延河流域22个雨量站24a逐日降雨资料,分析了该区降雨侵蚀力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降雨侵蚀力与降雨量、侵蚀性降雨量具有一致的年内年际变化趋势.降雨侵蚀力年内变化为单峰型,集中分布在5~9月,占全年R值的91.61%.降雨侵蚀力多年平均值为1580.58MJ.mm.(hm2.h.a)-1,最高值(1981年)为2417.70MJ.mm.(hm2.h.a)-1,最低值(1999年)仅585.29MJ.mm.(hm2.h.a)-1,年际间变化为中等变异,变异系数为0.32.烧房砭站多年平均R值最大,为2190.33MJ.mm.(hm2.h.a)-1,镰刀湾和杨山站多年平均R值最小,分别为1151.37MJ.mm.(hm2.h.a)-1和1146.87MJ.mm.(hm2.h.a)-1.R值与侵蚀性降雨量具有一致的空间分布格局,北部雨量站R值年际变化呈现轻微的增加趋势,其它站点R值年际变化相对呈现出轻微的减少趋势,总体上延河流域降雨侵蚀力呈现下降趋势,趋势系数为-0.004.  相似文献   
23.
利用微脉冲激光雷达分析上海地区一次灰霾过程   总被引:20,自引:7,他引:13  
通过分析2008年6月至2009年5月期间浦东新区灰霾天气出现的特征,并以2008年12月19日至2008年12月21日一次典型的灰霾天气过程为例,利用激光雷达(Light laser detection and ranging,简称Lidar)数据资料反演得到气溶胶消光系数及其强度图和廓线图,结合地面气象数据和气溶胶观测资料,分析了此次灰霾天气形成的原因.一年的观测资料表明,上海地区冬季和春季易产生灰霾天气,冬季出现重度霾最多,秋季和夏季灰霾天气较少.较弱的太阳辐射以及静风、小风是导致灰霾天气发生的重要原因,且高湿度的霾天气对能见度影响更大.大气边界层(以下简称边界层)高度变化决定着灰霾天气发生的强度,当边界层高度在1km左右时,易发生轻微霾天气,当边界层高度降至600m左右时,易发生中度、重度霾天气,而太阳辐射强度变化决定着边界层高度的变化.轻微霾天气下,大气气溶胶垂直分布最强消光值约为0.15km-1,而重霾天气下可达0.30km-1以上.本次霾过程还受地面颗粒物排放的影响,主要是PM1和PM2.5,且在消光作用中散射性气溶胶的贡献大于吸收性气溶胶.轻微霾天气下PM2.5浓度为50μg·m-3,黑碳浓度为5000ng·m-3,浊度为200Mm-1,而重度霾时则分别达到200μg·m-3、24000ng·m-3和1400Mm-1.随着此次霾的出现,整层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AOD,550nm)不断增加,在重度霾时达到0.6左右,Angstrom指数在重度霾时显著降低,表明有大颗粒物导入,说明此次重度霾天气的发生还与气溶胶的输送有关.  相似文献   
24.
Black carbons(e.g.,charcoal) have a great impact on the transport of organic contaminants in soil and water because of its strong affnity and ubiquity in the environment.To further elucidate their interaction mechanism,sorption of polar(p-nitrotoluene,m-dinitrobenzene and nitrobenzene) and nonpolar(naphthalene) aromatic contaminants to burned straw ash charcoal under different de-ashed treatments were investigated.The sorption isotherms fitted well with Freundlich equation,and the Freundlich N values were all around 0.31-0.38,being independent of the sorbate properties and sorbent types.After sequential removal of ashes by acid treatments(HCl and HCl-HF) ,both adsorption and partition were enhanced due to the enrichment of charcoal component.The separated contribution of adsorption and partition to total sorption were quantified.The effective carbon content in ash charcoal functioned as adsorption sites,partition phases,and hybrid regions with adsorption and partition were conceptualized and calculated.The hybrid regions increased obviously after de-ashed treatment.The linear relationships of Freundlich N values with the charring-temperature of charcoal or biochar(the charred byproduct in biomass pyrolysis) were observed based on the current study and the cited publications which included 15 different temperatures(100-850°C) ,10 kinds of precursors of charcoal/biochar,and 10 organic sorbates.  相似文献   
25.
薄膜覆盖减少化肥养分流失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我国化肥的利用率低,使用量又不断增长,增加了农业面源污染问题的严重性.本研究针对化肥流失主要通过水带走的特性,进行大田试验种植玉米,利用薄膜覆盖所施用的化肥,实现"肥与水隔离",以减少化肥流失.试验一方面观察了不同施肥处理二季甜玉米的生长和产量,另一方面测定了作物对肥料的利用率以及地表径流养分含量.结果表明,在本土壤条件下甜玉米只需施用常规施肥量的70%即可达到高产.甜玉米收获后土壤中碱解氮、有效磷、有效钾的含量比不经薄膜覆盖的显著提高,其顺序为100%施肥量+覆膜70%施肥量+覆膜100%施肥量、70%施肥量不施肥.氮、磷、钾肥料的表观利用率分别为42%~87%、0%~3%和5%~15%,覆膜处理一般高于不覆膜处理,特别是在高施肥量情况下更为明显.通过8次径流水的收集测定,无薄膜覆盖的施肥处理的地表径流N、P和K平均浓度分别为27.72、2.70和7.07 mg.L-1,薄膜覆盖技术处理降低N、P、K浓度的效果分别达到了39.54%、28.05%、43.74%,对于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和水体富营养化可起到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26.
奶牛粪便排泄系数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奶牛养殖业的发展,养殖粪便也大幅度的增加,而准确量化所产生的污染物,是环保部门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实验测定奶牛粪便排泄系数,有利于对奶牛养殖污染物的排放进行管理。  相似文献   
27.
太湖水体中悬浮颗粒物的比吸收光谱特性及其参数化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通过对太湖水体的野外采样,利用定量滤膜技术测量了水体中浮游植物色素的吸收系数(aph(λ))和非色素颗粒物的吸收系数(aNAP(λ)),进而推算比吸收系数.同时,对浮游植物色素和非色素颗粒物的比吸收系数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浮游植物色素的比吸收系数(ap*h)在蓝光440nm的变化范围为0.008~0.268m2·mg-1,在红光670nm的变化范围为0.004~0.098m·2mg-1;;通过K-Mean算法将浮游植物色素的比吸收光谱分成3种具有不同光谱特征的类型,类别1、2和3占总数的百分比分别为61.0%、12.2%和26.8%,表明太湖水体中浮游植物色素的比吸收光谱是以类别1为主;;色素包裹效应因子Qa*(675)在Chla浓度<50mg·m-3时,随Chla浓度的增大迅速减小,而在Chla浓度>50mg·m-3时,其减小的趋势趋于缓慢,Qa*(675)与Chla浓度呈现出较好的幂函数关系.非色素颗粒物的比吸收系数(aN*AP)在蓝光440nm处的变化范围为0.012×10-3~0.143×10-3m2·mg-1,利用此处的比吸收系数建立的非色素颗粒物比吸收光谱的参数化模型,光谱曲线斜率...  相似文献   
28.
上海市郊区大气细颗粒和超细颗粒物中元素粒径分布研究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用同步辐射X荧光光谱分析了上海市郊区大气细颗粒和超细颗粒物(0.028 7~2.40 μm)中元素粒径分布、质量中值粒径、元素相关性和不同粒径颗粒物中的富集因子.Ca、Ti主要分布于粒径>2 μm的颗粒物中,它们之间的相关系数达0.933,富集因子在0.1~3.2之间,且与粒径无明显关联,主要来自土壤扬尘等自然来源.V、Cr、Mn、Ni、Zn、Cu、Pb、Cl、S等元素主要分布在0.1~1.0 μm颗粒物中,质量中值粒径在0.56~0.94 μm之间.V、Cr、Ni、Cu、Zn、Pb显著富集,且富集程度随粒径减小而增大.其中Pb在超细颗粒物(<0.1 μm)中的富集因子达2 023.7~2 244.2,远大于在细颗粒和 PM2.5中的富集程度.这些元素主要来自燃油、燃煤、冶金和机动车尾气等人为污染.Fe在>0.2 μm颗粒物中分布较均匀,质量中值粒径1.3 μm.除了局部污染源,远距离传输对该地区大气颗粒物污染有不可忽略的影响.  相似文献   
29.
江峰琴 《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34(9):143-145,34
江苏省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的划分,为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针对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划分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如划分区域分割、划分随意性大、禁止开发区少、管理不到位等,分别从技术层面和管理层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为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划分的完善和生态功能的充分发挥提供了可行方案。  相似文献   
30.
太湖梅梁湾水体组分吸收特性季节差异分析   总被引:15,自引:6,他引:9  
利用2006年8月、11月和2007年3月太湖梅梁湾水样实验室测定的水体组分固有光学特性数据和水质分析数据,分析水体中各组分在不同季节的吸收特性,并讨论不同季节光谱吸收的主导因子.结果表明,各组分在不同季节其吸收特性存在一定的差异,总悬浮吸收系数在夏季最大,在440 nm平均吸收系数为(7.49 4±3.0)m-1,春季最小,440 nm平均吸收系数为(2.86±0.73)m-1,且不同季节其吸收类型不同;非藻类颗粒吸收特性的季节性差异相对较小,其吸收系数和S值的差异主要是由于无机悬浮物含量和组成的不同导致的;由于藻类含量的差异导致浮游藻类吸收系数在夏季最大,675 nm平均吸收系数为(5.49±3.5)m-1,秋季次之675 nm平均吸收系数为(2.03±1.14)m-1,春季最小,675 nm平均吸收系数为(0.62±0.25)m-1;而有色可溶件有机物(chromophoric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CDOM)吸收系数和S值的季节差异性主要是由于其来源的不同,导致其浓度和成分的不同形成的.春、秋季由于无机悬浮物含量较高,非藻类颗粒物对总吸收的贡献大于其他组分,是水体总吸收的主导因子,而夏季由于浮游藻类含量较高,使其成为水下光谱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